幼儿的安全教育应该渗透在,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五大领域当中,比如在美工活动中引导幼儿正确的使用美术工具,在传递剪刀的过程中要手握剪刀的尖儿传给其他的小朋友,避免不必要的伤害,在健康领域的活动中要引导幼儿关注饮食安全用眼的卫生安全等等,在体育活动中要充分的把握运动强度,不要给幼儿造成过度的疲劳,在体育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充分的运动,另外要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,下面是我们搜集的一篇关于体育活动中,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相关论文,仅供大家参考。
1.幼儿园体育运动中要合理设置运动量,严格把握运动强度
幼儿在体育运动过程中,会很容易疲惫,对于幼儿来说这是很常见的情况,即便如此,教师也必须把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限制在范围之内,因为一旦幼儿在运动中产生的疲劳感超出合理的科学范围,就会事与愿违,产生与运动目标截然相反的作用,即对幼儿们的身体机能产生不利影响。因此,在幼儿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前,教师不但要对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和体能素质做出全面、细致的了解和掌握,而且在运动强度上要严格把控,以免造成幼儿运动量过大产生过度的疲劳。另外,在所有幼儿当中,教师要格外注意其中个别体质较弱的幼儿,在幼儿出现异常情况的第一时间中止运动,让幼儿进行休息,以恢复。
2.加强安全常识教育,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
幼儿的身体机能的各个方面都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,神经网络也没有完全发育成熟[3]。这个时候幼儿在感知力、反应力、平衡性等方面都体现着明显不足。然而,幼儿对于客观世界又总是具有探索精神,在好奇心的驱使下,他们总是想进行各种新奇的尝试,而意外往往就是这样发生的。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幼儿渗透安全常识,使幼儿增强自我保护意识,加强对体育运动中不安全行为的警觉性。另一方面,幼儿思维带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具体性的特点,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,对幼儿加以引导,渗透安全教育[4]。例如,教师可以搜集关于人身安全的图文和影像资料,挑选语言浅显通俗易懂的材料展示幼儿看,通过这些具体形象的画面向幼儿灌输安全方面的知识。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只有经过日复一日的安全性常识的渗透,才能够加深幼儿的安全意识,让他们能够自觉的避开危险。